spacestr

🔔 This profile hasn't been claimed yet. If this is your Nostr profile, you can claim it.

Edit
guzhiwuming18
Member since: 2023-02-03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8d

《731》:让电影回到叙事 《731》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,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回到电影的本质——叙事,而不是沦为单纯的政治宣传。 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,首要任务是讲好故事。即便是说教片或政治片,若失去了故事,就只剩下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煽情。遗憾的是,如今的许多电影,往往在情感渲染和意识形态灌输上用力过度,却忽视了叙事的完整与人物的立体。 电影的根本,在于叙事。其核心有三:第一是人物,第二是情节,第三是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。而恰恰是第三点,常常成为许多影片的短板。 《731》在这一点上做得可圈可点。影片故事完整,情节推进自然,人物形象饱满。它所讲述的,不只是战争年代的残酷,更是人在极端处境下,能否仍然保持人性与尊严的问题。无论为善还是作恶,在那样的环境下,个体都可能被剥夺为“人”的资格,遭遇同样的屠戮与凌辱。这种对人性的拷问,使影片的叙事更具深度和普遍性。 《731》是一部让电影回到叙事的作品,它在历史题材与民族情绪之外,更关注人的境遇与命运。这才是电影应有的厚度与力量。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1d

在单位里,人往往是孤独的。 这种孤独,并不会因为办公室的繁忙,或同事间表面的和颜悦色而减轻。它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公正,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生态。 做事的人,总是被领导随意使唤。如果再老实憨厚一些,连同事也会把他们的工作推过来。于是,越肯干的人,反而越被压得透不过气。 有些领导,本身并不做事,却总是一副忙碌的模样。他们口口声声说推进困难,每天电话不断,微信、QQ回复不止。但事实上呢?具体的事他们一件也不会做,只会夸夸其谈,把办公室当成交际场所。人来人往,喝茶聊天,甚至常常消失半天一天。到头来,大家反而觉得他们不容易。 并不是单位里人浮于事,而是制度使然:谁踏实肯干,谁就被堆上更多的活。做得越多,留下的尾巴就越多,被人抓住的辫子也就越多。 同事们都不是傻子。有人肯做事,领导就会依赖他,办公室的活也自然全都堆到他身上。于是,有人忙得焦头烂额,有人却可以心安理得地清闲。长期下去,心里怎能不憋气?一旦有情绪,办公室里的空气也会骤然紧张。 所以,单位里的孤独,并不只是“勾心斗角”四个字能概括,而是更深的无奈:做得多的人更加沉重,做得少的人依然心照不宣。上下级关系、同事关系,表面维持着和谐,实际早已难以自然。工作结束,下了班,绝不会有人再想继续往来。 毕竟,在单位里被彼此算计得多了,谁还愿意真心做朋友?大家都明白:这只是工作关系,仅此而已。 这,正是办公室的生态。表面热闹,实则孤独。哪怕偶尔在办公室里交心,下班后也会立刻恢复冷淡。 唉——孤独的办公室生物们!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2d

生活就是这样,不让任何一个人完满。 给你这,拿走那。 所以老子才说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 人生在世,重要的是心态。 心态好了,任何困难都不是事。 心态不好,任何一个困难,都能把一个人击败。 这就是我们人的一生,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而是心在动。 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这才是我们该修炼的心态。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4d

《人是情绪存在,情绪是人的绽开》每当情绪暴走,我就深感人看似活在外部的世界,穿梭在城市的街道,其实,人更活在心里,活在情绪里。真的是一念起,一念落,就是每个人的一生。 很难摆脱情绪对我们的控制。 我算是很理性的一个人,但仍然屡屡被情绪裹挟,被情绪驱使。想想其他不像我般理性的人,他们的生活更是像龙卷风,更加浑沌浑浊。 为什么人很难摆脱情绪的控制?我想主要还是人就活在情绪里,情绪是他的绽开,情绪要比理性更根本,是人的本体。 情绪本体可以被掩饰,可以以扭曲的形式展示,譬如,理性。但情绪的存在是不能被否认的。 面对情绪,我们人,能做的是什么呢?就是让情绪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值。但至于消除情绪,做到无情无绪,这是不可能的。 或许,对于一个人来说,唯有情绪让他最真实,理性却只会让他带上面具。 人说到底,活在内心里,就是活在他的情绪。情绪是这个人的绽开。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6d

这个世界会好吗:写在查理·柯克Charlie Kirk被杀之后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,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,但不是想着抹黑和肉体消灭,而是和他理性的辩论。 但事实上,面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,极端主义往往是一种常态,相反,理性的辩论却很难得。 一个人、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,甚至一个国家,需要极大的胸怀,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,而不采取极端的行动。 美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民主和自由传统的国家,没想到也会发生这样的事,因为不同意他的观点,就枪杀他。 很难理解,在一个具有悠久自由传统和包容对话的历史的国家,能发生这样的惨剧。 事实上,今天不仅美国在分裂,对立的各方,走向极端主义、激进主义,孟买、尼泊尔也一样。 美国的伟大建基于南北战争之后南方和北方的相互和解,这一和解奠定了美国几百年的伟业,但今天,在美国Turning Point USA创始人、保守派青年旗手查理·柯克Charlie Kirk被暗杀后,也危如累卵。 今天,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?族群分裂、阶级对抗、种族对决,似乎早已不是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学说所能理解。 或许我们人类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?是走向大和解,还是走向荒野大乱斗,希望人类智慧在此之际能发挥积极、正面的效用,而不是把整个世代背进战争的坟墓。 但对此,相信没有谁能够乐观!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8d

现在的人是很可怜的,可怜在很少的闲暇,却又无事可做;身处信息洪流,却又无比空虚。 这也是为什么,有的人沉醉于骑行、健身、酒场、饭局、KTV,以为用这些把业余时间填满,自己就可以不用空虚。 这也是为什么,这个时代,发明了这么多社交app、短视频平台,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我们在闲下来事无聊,结果呢?现在的人变得更加空虚更加无聊。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,我们无论如何,都摆脱不了空虚,摆脱不了无聊? 我们人类搞技术发明,搞科技创新,看似把我们从劳动中解放,但这种解放所带来的闲暇,并没有让我们人类变得充实和丰盈,而是相反,更加的空洞和空虚。 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技术的进步带不来解放?为什么闲暇带来了自由,但却是空洞的自由,更加无法排解的空虚? 商场的货架上琳琅满目,街道上车水马龙,加速度的时代,一切都基于瞬间,但我们人类却日益空洞空虚,找不到内心的那块坚固的石头,游走在不同的app,划走一个又一个视频,在社交app上甚至一天都和几十上百的人打着招呼,但我们却变得空洞,变得空虚。 一切都没有了意义,意义仅仅在于无聊。无聊的我们,空洞空虚而又寂寞。 夜里睡不着,白天工作又累,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去追求更多睡眠,而是把每个夜晚活成白昼。灵魂无处安放,即使在夜里,无边的黑夜,灵魂并不因为万籁俱寂,而拥有整个安静下来的世界,变得满足,有了稳固的石头! 这就是我们,我们现在的人,那么空虚那么寂寞,寻觅但又厌倦 ,永远的在路上,永远的不满足,永远的空洞,夜晚如白昼,无休无止的失眠,永恒的失眠,如此困倦,但又睡意全无! 我们现在的人,到底怎么了,还是我们本身并没有患病,病的是这个时代,这个现代性,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现代性!答案在风中飘扬,我们依然找不到方向,但不是迷茫,而是一切都没有意义:寻觅,但又很快厌倦,再寻觅,再厌倦,永无休止,直至缺乏睡眠的我们,与世长眠!但现代性会死吗?我问。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21d

人生在命,也在时和势。 很多时候,自己的努力,反而占比很小很小。或许正因此,民间普遍流传一句话,出生是门学问。 但是即使如此,还是有很多推崇“事在人为”,强调个人努力。这有错吗?当然错! 第一,事在人为,就会把自己的失败,完全推卸给自己。但事实上,有时候,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是无能为力的。譬如,一个经常健身的人,不小心被车撞了,落下残疾或者其他长期疾病,他能一味埋怨自己在健身上努力不够吗? 第二,事在人为,我努力了,那我的失败,就不是我的责任,于是为自己卸责,把混不好,归结为爸妈没本事,社会黑暗,人家有关系。但自己的失败真的是这样吗? 所以,事在人为是错的,错就错在它有上面两个“二律背反”(康德意义上的二律背反)。 可见,一个人的一生在命在运,和自己努力不努力有关,但也没那么相关。

guzhiwuming18
guzhiwuming18 15d

人是很自恋的生物。 很多人习惯从负面看待“自恋”,将其与“自负”“虚荣”画等号,但实际上,自恋并非贬义,反而可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特质。 一个人自恋,才会更在意自己的形象与言行,懂得何为“高贵”的姿态,也懂得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——这种距离不是疏离,而是对自我边界的守护,也是对他人的尊重。你或许不会认为一个疏于打理、放弃自我的流浪汉“自恋”,但当他蜕变为注重学识、讲究谈吐的“流浪大师”时,那份对自我价值的认可,正是自恋的体现。 自恋的核心,往往是对自身的接纳与认同。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肯定的人,很难生出真正的自恋;而懂得自恋的人,总能从自身找到闪光点,哪怕这份闪光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美貌”,也可能是读书时的专注、工作中的严谨,或是科研里的突破。所以并非只有美女、成功者才有资格自恋,而是这类人更易从自身成就中获得自我认可,进而催生出对“成为更好自己”的追求。 一旦有了这份自恋,人便会主动朝着“更优”的方向打磨自己:有的女人出门前花半小时化妆,不是为了取悦他人,而是不愿以潦草的姿态面对世界;有人时刻提醒自己举止优雅,不是刻意装腔作势,而是想让言行配得上内心的标准。这份“在意”,会让人比旁人付出更多精力,只为避免随波逐流,活出属于自己的差异。 当下社会,“千人一面”的景象并不少见——有人跟风穿搭,有人盲从择业,有人为了融入群体刻意隐藏个性。而自恋的人,恰恰能守住这份“与众不同”的执念,不愿让自己泯于众人。这份对“独特”的坚持,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珍视,也是对生活的认真。要知道,正是无数个“不一样”的个体,才让世界变得丰富而鲜活。 所以,我们不必再对“自恋”抱有偏见,更不必将其视为负面品质。人本就是自恋的生物,这份自恋不是自负的资本,而是驱动我们变好的动力——它让我们注重形象、保持优雅,让我们追求差异、拒绝平庸,更让我们在纷繁世界里,始终记得“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”。 勇敢地做一个“自恋”的人吧,为自己的独特骄傲,为自己的追求坚持。

Welcome to guzhiwuming18 spacestr profile!

About Me

悲观主义的花朵

Interests

  • No interests listed.

Videos

Music

My store is coming soon!

Friends